前段时间,关于艺人负面新闻的爆料愈发增多,艺人艺德的问题值得我们审视,但现实却是,所谓的“饭圈”“粉丝”群体不分青红皂白,仍旧推崇他们的偶像,疯狂打榜应援,真金白银像是流水一般进入了艺人与背后资本的口袋,造就了粉丝经济的繁荣。
为此,多家央媒近期发文,明确指出“被透支的粉丝经济该治治了”,饭圈乱象急需被整治,将那群盲目追星的年轻一代拉回正轨。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并不会太理解这代人的追星思维,几张海报就可以卖到四五百元,签名照更是千元价位,这种价格虚高、与价值明显不符合的偶像周边越来越多,但还是一大批粉丝愿意为之买单,对于只购买过音乐CD、磁带的人来说,显得十分魔幻,那么,追星文化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如今这样的?
大家好,这里是读史思古今,以已行之事思今下之意,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“该治治了”!粉丝经济下乱象横生,饭圈文化正在“荼毒”年轻一代。
21世纪之前,中国并不存在偶像明星这个概念,那个时候人们推崇的还是成龙、周星驰这样的影视明星,歌手也只是歌手,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专业与才华,那时候的大众把娱乐当做消遣,更加看重艺人的作品与内容。
而从2001年开始,光线传媒创办了“音乐风云榜”,力求打造中国的格莱美,吸引了罗大佑、李宗盛等一众当红歌星,但随着网络音乐的兴起,传统的CD行业不景气,人们更喜欢听数字音乐,唱片越来越难做,因此音乐风云榜也变得没落。
为此,内娱瞅准了选秀行业,推出了一系列超级女声等节目,来选取素人成为明星,这种方式塑造了“平民的狂欢”,草根逆袭成为了当时观众最喜闻乐见的画面,当时通过手机为支持的选手投票,算是最早的打榜应援方式。
在之后音乐风云榜越办越差,却成了介绍新人的途径,他们瞅准了当时越来越火爆的“韩流”,瞅准了当时远赴韩国当练习生的中国人,并将之带回中国娱乐市场。
2010年后,“韩流”已经是制式的明星,像是流水线一般推出到大众面前,而从韩国归来的练习生们“出口转内销”获得了大批量的粉丝支持,“小鲜肉”流量明星越来越受欢迎,而资本对于流量更是十分推崇。
粉丝经济的爆发,应该是2013年推出的《小时代》系列电影,电影剧情拖沓,演员演技生硬,但硬是靠着选用大量流量明星,大量奢靡电影镜头,靠着粉丝支持狂揽18亿票房,这也让资本看到,原来电影不需要剧本、演技,只需要把当红明星请过来,就能收割粉丝的钱包,总有人愿意买单。
为此,更多的导演开始选用流量明星,如张艺谋的《长城》、郭敬明的《爵迹》,虽然口碑不佳,但票房成绩都不错,而在之后,人们更是发现了“IP+流量”的制胜模式,甚至有人发出了电视电影不再需要编剧的感慨。
瞅准了粉丝经济的火爆,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,而对于选手应否出道的标准也是十分“硬核”,粉丝支持偶像,便直接为偶像花钱打榜就行,谁家粉丝给钱多谁就能出道,关于粉丝对于偶像的支持方式也变得愈发多样起来,“打榜应援”也从一个新型词汇,变成了流量明星的标配。
打榜应援简单说就是粉丝花钱为偶像提高在一些榜单上的名次,推广粉丝相关的周边,当今时代,花钱的方式实在是太多了,甚至有粉丝为了庆祝偶像生日,众筹租下大城市的建筑大屏。
甚至有粉丝为了庆祝偶像的15岁生日,众筹在英国为其买下爵位。
甚至有粉丝为了支持偶像代言的牛奶,号召粉丝们买下27万箱牛奶,只为了给偶像代言冲销量,而这么多牛奶自己消费不了,竟直接倒掉之后扔进垃圾桶。
更有在偶像电影上映之时,包下整座影院却不去看,连包数场,去相关电影下面刷好评,误导大众,使得评分虚高,一旦遭到反对就会群起而攻之,甚至发动全国各地的“姐妹”,对说“坏话”的人进行人肉搜索。
那粉丝这么多这么乱,是如何自发组织起来的?
这就要说到一种叫做“脂粉”的粉丝,与其说是粉丝,倒不如说这是一种职业,是连接粉丝与偶像的承接者,他们负责引导粉丝为偶像进行各种活动,通过“业绩”来获得自己的分成,甚至为了拿更多钱,宣扬攀比,宣扬仇恨,引导自己粉丝与其他粉丝竞争对立,创造话题,收割韭菜,以此牟利。
但我们要知道的是,这些粉丝大多是些青少年的女孩,大多不具备自我辨别能力,因为偶像被包装出来的长得可爱或者性格好便深深迷恋上偶像,为此一掷千金,更可怕的是这种追星行为在年轻群体中成为了一种现象,好像你不追星就融不进青少年的圈子,就要受到别人的歧视。
而对于偶像的喜欢也可以直观转换为为偶像花了多少钱,花钱少就称不上粉丝,在粉丝群要受到别人的排挤,花钱越多越受到粉丝们的认可,攀比的虚荣心使得她们无怨无悔,但很多人其实并不具备优越的经济能力,但为了偶像甚至不惜动用花呗、借呗,将父母辛苦赚的钱投给虚无缥缈的偶像,令人惋惜。
追星已经走到了一条歧路,如果继续放任,那它将带领更多人走向深渊,为此,虚无渺茫的粉丝经济以及乱象横生的饭圈文化,急需制止,这样才能还青少年成长一片澄澈的天空。